DG视讯地位不保?靠格力“养老”这事还靠谱么?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7-31
  其他两家,大家认识的可能不多,得单独做一期视频介绍。但提到格力电器,朋友们可能都有发言权,当然,通常负面的信息可能比较多了,比如我不喜欢董大姐、董大姐是格力的负资产、格力已经老派、会受到小米等新派电器的冲击。甚至在资本市场也有些朋友会说,格力电器的股息率高,是因为市场给格力电器的估值比美的、海尔低。   但是格力电器长期有几十万的朋友靠它“吃息养老”。我记得几个月前我在做长江电力

  其他两家,大家认识的可能不多,得单独做一期视频介绍。但提到格力电器,朋友们可能都有发言权,当然,通常负面的信息可能比较多了,比如我不喜欢董大姐、董大姐是格力的负资产、格力已经老派、会受到小米等新派电器的冲击。甚至在资本市场也有些朋友会说,格力电器的股息率高,是因为市场给格力电器的估值比美的、海尔低。

  但是格力电器长期有几十万的朋友靠它“吃息养老”。我记得几个月前我在做长江电力

  所以我就在想,格力电器真的不像以前一样了么,不能靠格力的股息养老了么?小米空调真的能撼动格力电器的位置么?

  空调,可能很多朋友们家里都有,但空调不是日常消费品,它不像饮料一样,每天可以换个样式喝,今天喝可乐,明天喝雪碧,后天喝冷萃。

  大多数朋友家里的空调更换的频次应该都不高,可能10年才更换一次,而且咱们大多数人家里的房子应该都不是超级大,服役的空调数量也不多,那对于大多数消费者,从小吹到大,用过的空调数量或许两个手都能数清楚。当然并不排除我们有些朋友可能用过的空调数量很多,比如他家是修空调的,又比如他家像某短视频平台爆出来的一样,光空调电费一年就得50个W。

  因为大多数朋友使用过的空调数量不多,所以空调有个非常显著的产品特性,消费者要认识到不同空调品牌之间的差异,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为认识不清不同空调品牌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如果家里的空调如果坏了,就极易对某个品牌产生十分负面认知。

  我前几天吹空调,发现吹的风是臭的,我就在网上找原因嘛,你猜怎么着?我发现一些空调维修视频的评论区,骂什么空调品牌的都有。更有意思的是啥呢?哪怕朋友们看看空调测评视频,下面骂其他品牌的朋友们也有很多,特别是卖的越多的品牌,被骂的也就越惨。

  因为空调这种产品特性,消费者认识到不同空调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这让空调这行有非常明显的竞争壁垒。

  为认识到产品差异的时间长,最开始有差异化的品牌就很容易获得市场,那在较长的时间里,空调行业的市场会保持集中,而且不同空调品牌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带。

  就像这两张图,上面这张图是这几年的空调市场的竞争格局,现在的市场格局是“格力和美的”的双寡头格局,为了避免歧义,我这里选用的数据是出自同一家咨询机构的。毕竟现在美的和格力谁是第一?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说法,不同朋友可能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的和格力占据中国空调接近一半的市场。而且格力和美的和其他品牌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带,格力空调往往要比其他品牌要贵一些。

  消费者要认识到不同空调之间的差异需要很长时间,但并不代表消费者这辈子都意识不到产品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空调这行的竞争壁垒没法形成绝

  对的竞争优势。因为龙头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会逐渐缩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大概率是能意识到这些差异的。

  空调是个耐用品,主要是用来吹风的,“吹风”是空调的功能属性。当然,我并不是说手机遥控不重要,我只是说,能吹好风比手机遥控更重要。因为吹好风更重要,这就决定着,不同空调企业之间,最主要的产品差异是空调的质量。毕竟,即使我家空调一年只坏

  次,但那1次,也足以让我气得睡不着,因为太热了。空调质量的差异来自于用料和技术,用料很难评,这取决于良心,毕竟咱们又不能直接去企业问高管,你们的良心和竞争对手之间,未来会不会逐渐缩小?那咱们只讨论,空调的技术差异会不会逐渐缩小?

  从空调的成本构成情况看,空调的成本往往由铜、塑料等大宗商品,以及压缩机、电机和电子器件等组成。大宗材料是良心,而压缩机等机电部件是技术差异。

  70%的市场份额。而排名前三的这三家压缩机公司,大多都是空调巨头控制的,比如美芝压缩机是美的的子公司,凌达是格力的子公司,海立虽然不是谁的子公司,但是在海立的股东里,你能看到珠海格力的身影。

  所以,当前能形成格力和美的在空调行业的双寡头格局和稳定价格带的原因,主要是过往的技术差异带来的产品质量差异。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技术差异,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下,就会导致巨头之间的产品差异越来越小。

  之前,我们做过一起动力电池的视频,在那期视频里,解析了下动力电池那行的竞争优势,电池的技术提升空间在没有新技术迭代的背景下,是逐渐减小的。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技术周期内,电池巨头之间的技术差距是逐渐缩小的。这点规律,放在空调压缩机等机电产品技术上,大概率也是一样的,

  那这就意味着,时间再长点,消费者也不傻,也能感知到巨头之间的产品差异,也就是质量差距也在缩小,自然,过去竞争壁垒没法形成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这里有两个前提,前提一,我没法判断巨头之间良心的差距会不会逐渐缩小。前提二,消费者认识到巨头之间产品差异在减少,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一个空调更换周期。

  空调这行,当前巨头有很强的竞争壁垒,长时间又没法形成绝对竞争优势,再去看格力电器适不适合“养老”,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一般来说,基本面策略有很多种,我经常用的主要是两种,“成长”和“价值”。

  就像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行业的盈利能力变化图的盈利能力向上的阶段就是“成长阶段”,盈利能力变化不大,相对稳定的阶段,就是“价值阶段”。

  比如用渗透率判断市场认为的拐点,渗透率大于10%,可能是进入市场得到验证,行业进入成长期。渗透率大于50%或者30%,行业开始竞争,盈利能力可能下降。

  估值的方法就多了去了,像什么现金流贴现,市盈率等等,当然哈,我说现金流贴现是吹牛,因为除了收矿的、收站的、收商场的那些个机构,我其实挺少见有机构会用现金流贴现做估值的。

  那判断格力应该采取哪种“韭菜策略”,未来能不能用于养老,就要看格力处于哪一阶段。格力电器处于哪个阶段,判断起来就比较简单了,咱们讨论海康威视、宁德时代、移动机器人的时候还要讨论市场空间、竞争格局,格力这里就不需要,因为上面,已经说过了,

  当前空调的市场格局是美的和格力形成的“双寡头格局”,那当前行业和格力所处的阶段就在“价值”阶段。

  “价值阶段”的核心是估值,估值的方法主要是市盈率估值法。但我偏偏不想用市盈率估值法,因为有更简单的方法。视频开头,咱提到一词叫“股息率”。“股息”也就是你现在这个价格买进去,按照过往的经验,你之后每年可以获得的“利息”,我这里的“利息”加了引号了,因为这是个形象点的例子,毕竟股息是波动的。那“股息率”就是形象点的“利息率”。如果格力没出啥“幺蛾子”,按照正常情况分红的话,格力的股息率可能在

  前面我们说过的空调这行的竞争壁垒,空调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消费者体会到产品差异的时间很长,但时间再长点,消费者大概率能体会出来产品的差异。而空调这行技术差异是逐渐缩小的,所以空调巨头能形成竞争壁垒,但形不成绝对的竞争优势,龙头和其他公司之间的盈利差距就会逐渐缩小,现在的股息率在未来,那很有可能会逐渐降低。当然哈,格力电器当前股利支付率只有

  所以格力电器所处阶段的“韭菜策略”也确实是估值,“估值”的逻辑可以是参考“股息率”,但是你“养老”,你得加个时间段,你不能把当前的股息率当做超长期的股息率。假设每个点赞的小伙伴现在都是

  18岁,都能活到118岁,那你就不能用格力电器“养老”100年。用来“养老”的市场,可能是是3年,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

  A上很多之前用以“养老”的公司都不适合“超长期养老”,持有几十年。就像水电能么?水电能的年代,火电电价是上面定的,现在火电电价是竞争市场化定的。这有点像啥呢?先信资本,先信卖给后信。当然,这里不是先信卖给后信了,而是越往后期,越不值得用来“养老”。反过来说,也对,越早点用来“养老”,性价比可能也就越高。

  还是得强调一下,虽然消费者认识到产品差异在缩小,是需要挺长时间的。但是也可能存在某种催化剂,让消费者更快地认识到,巨头之间的产品差异在逐渐缩小。比如资本市场一直担心的话题,董大姐退休的问题,毕竟董大姐现在都

  71了,未来的继承者对格力会咋样?谁也不知道。又比如,巨头之间良心的差距会不会逐渐缩小,这也挺难评的。又又比如,10几年前,某球上有个球友,说格力工厂的标语是“早上吃好,晚上早睡”,但现在这个标语变成了啥,也很难说。不过,这些催化消费者更快认识到巨头的差异差异越来越小的原因,可以简单总结成一点,某个巨头在犯错。

  会不会成为巨头们价格差距逐渐缩小的催化剂呢?那文章的最后,就聊聊小米空调吧。不想看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过。

  我想先问问大家,大家觉得小米空调会超过格力么?那超过格力需要多长的时间呢?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直接打在弹幕上。接下来,我说说我的想法,我觉得,起码

  年内,小米空调想超过美的、格力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做到前三,还是有可能的。我简单盘一盘,我自己的理由。

  小米空调短期内,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成本上,大概率还不具备格力和美的的竞争壁垒,市场份额得从二线厂手里抢。

  咱们前面那个空调成本构成分析,空调的成本主要由大宗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构成的,核心零部件呢,主要是压缩机。但现在的空调压缩机主要掌握在美的和格力的子公司手中。那这就导致了,小米空调要具备格力和美的相对比较先进的压缩机技术,短期内,还挺难的。同样的,

  或许哈,我说的是有一定可能,小米空调的综合成本上,在行业内还是领先的,因为小米的销售费用或许比其他厂商低。毕竟,按照格力电器和美的的财报披露,综合成本中,销售费用占比可能在

  当然,和二线厂比,小米空调的综合成本可能还是有优势的,那市场份额,就得从二线厂手里抢。当然,这也是事实了。我统计了不同空调厂商最近几年市场份额变化的情况,虽然巨头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的下降,但下降更猛的还是二线厂。

  然后,小米空调短期内要超过格力、美的,还要等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格力和美的“犯错”。

  空调的产品特性是啥呢?消费者认识到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需要很长的时间。虽然,消费者最终能认识到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或许是在逐渐缩小的,但是最终可能是,空调的一个产品更换周期,

  那小米空调想在短期内,超过格力和美的,就需要有一个契机,催化消费者认识到不同空调品牌的产品差异在缩小了,那过往保持的价格带就不应该是这样的,巨头们卖的贵一点就不应该。这个催化剂就是“小米不犯错,而美的和格力在犯错”。

  但是,我觉得美的和格力犯错的机会还挺小的,毕竟都是大家电市场里面的老油条了。而且,我也不认为董大姐是格力的负资产,反而因为董大姐,我能想到格力可能犯错,小米存在契机的点还真有一个,就是小米的创始团队比格力的创始团队年轻,董大姐

  71岁了,再过几年会不会退休,退休之后,格力还是不是现在的格力,能不能继续保持在质量和技术的差异。这有一定概率,是小米空调可能能遇到的契机。

  所以,我觉得短时间内,小米空调想超过格力、美的,还是挺难的,但前三,可以通过蚕食二线厂的市场份额实现。小米集团的卢伟冰

  在618直播间智慧的发言表示,这个五年内做到前三,是不是就很智慧。我看了都汗流浃背了。

  容就到这了,简单总结一下吧 。空调的产品特性决定了空调的竞争壁垒,但空调的竞争壁垒没法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消费者总会认识到不同空调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会逐渐缩小的。

  作为拿格力电器养老的“收息人”,格力收息的性价比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逐渐降低。不过,这总有个时间期限,可能是5年,可能是10年,但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大概率拿不到你退休。

  作为最早的机电产品,当前的空调,或许是我们未来研究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的最好样本。今日的空调行业,已经不再是巨头和小卡拉米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巨头们之间的游戏。但,所有的巨头都是小卡拉米变得,而小卡拉米变成巨头的这几十年里,也正是空调巨头们的辉煌时刻。

  就像雷军所说,后来者总有机会。小米空调的机会,来自于小米空调,或许也来自其他巨头。毕竟对于空调巨头们来说,能打败它的,不会是其他品牌,而是客观的产业规律和巨头自己。产业规律决定了大多数行业和公司,不会是永续的。而巨头们自己或许也会犯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